文.圖提供/高鶯雪(刊登於國語日報)

picasso98.7.12畢卡索為你介紹藝術史小祥2

追逐陽光微妙變化-印象派

*畢沙羅*希斯里*莫內*竇加*

 

燦爛的陽光,從窗外灑進屋內,小祥說:「畢爺爺,我覺得陽光好像把家裡變漂亮了。」

畢卡索回答:「那是當然的呀!光可以讓物體變化萬千。」

小祥好奇的問:「怎麼說?這難道也與藝術的故事有關?」

畢卡索說:「當然咯!在十九世紀後半期,有一群畫家因為畫風遲遲無法得到認同,於是自辦畫展,與官方沙龍相抗衡,他們繪畫的特色,就是捕捉物體在陽光下瞬間變換的色彩。他們統稱為印象派。」

小祥問:「為什麼稱作印象派呢?」

畢卡索笑著說:「這是個好問題!畫展再展出十天後,他們沒有得到肯定反而受到報紙輿論的無情批評。一個記者還嘲諷,展覽的畫作筆法粗糙,連壁紙圖案都不如,令他留下深刻的『印象』。不過,這些藝術家並不氣餒,反而以「印象派」自居。」

小祥問:「他們的作品真有那麼糟嗎?」

畢卡索接著說:「當然沒有!這群畫家不是故意標新立異的毛頭小子,而是很有專業素養的他們的畫作不以物體的本身為主,表現的重點是物體在光線下的色彩變化。這是印象主義對繪畫最大貢獻呵!。」

小祥搔頭說:「畢爺爺,很難理解耶!」

畢卡索說:「印象派繪畫技法的基本原理,就是分解色彩,讓色調變成為主角。看了作品,你自然會明白,走,一起去看畫吧!」

 

喝咖啡牛奶的年輕村婦

身材圓潤的村婦,專心舀起杯子裡剩餘的咖啡牛奶。作品從屋內高處取景,展現出光線下深淺層次相互融合的美感畫面恬靜溫暖,彷彿讓人嗅到早晨清新的空氣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喝咖啡的村女

喝咖啡牛奶的年輕村婦

畢沙羅

1881 年,油彩‧畫布,65 x 54 公分

芝加哥藝術學院,芝加哥,美國

 

馬里港洪水

一八七五年底的冬季,法國馬里港發生了一場水災。淹水的街道,經過光的反射,產生了沉靜恢宏的境界。

 

    馬里港洪水  

馬里港洪水  

希斯里

1876 年 油彩‧畫布,60 x 81 公分

奧塞美術館,巴黎,法國

 

日光下的盧昂主教堂

莫內畫了三十幅主教堂,表現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,產生的色彩變化。

莫內用油彩記錄的,不是所見到的物體本身,而是觀看陽光照射物體的色彩變化過程。主教堂不再是灰色石壁,牆上的光影有金色、褐色、青灰色、白色等,,展現了黎明到黃昏的光線變化。

 

    日光下的盧昂主教堂  

日光下的盧昂主教堂

莫內

1894 年,油彩‧畫布,110 x 73 公分

奧塞美術館,巴黎,法國

 

在舞台上

竇加粉彩畫的技法,呈現了芭蕾舞者輕盈優美的舞姿,作品柔和的傳達出芭蕾舞的情調與活力。

 

    在舞台上  

在舞台上

 

竇加

1880 年,粉彩‧畫紙, 57 x 43 公分

芝加哥藝術學院,芝加哥,美國

 

十四歲的小舞者

竇加終其一生只展過這一件雕塑品。

這件雕塑品推翻了傳統,用真正的布做成芭蕾舞者的裙子。觀賞者可以360度來環繞欣賞這件雕塑品。

 

    十四歲的小舞者

十四歲的小舞者

竇加

1880 ~ 1881年 ,青銅, 98 x 35.2 x 24.5 公分

奧塞美術館,巴黎,法國

 

 

沙奇畫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